<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中華文化大學堂舉辦第三十七次講學活動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5-07-21瀏覽次數:62

            6月28日,中華文化大學堂迎來了本學期最后一次即第37次講學活動,200多名校內外中華文化愛好者齊聚中科大國際學術報告廳,整場活動持續3個多小時。

            活動在全場齊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經典名句中拉開了帷幕。怎樣把握中華文化之精髓,堅持正確的學修方向?針對這個問題,中國科大劉仲林教授首先作了一場“入門正、立志高的中華文化修養”專題講座。

            劉仲林教授借用南宋詩論家嚴羽“入門須正、立志須高、惟在妙悟”的觀點,在講座中回答了四個問題:一、什么是修養?“修養”內涵是修身養性;二、什么是入門正?“入門正”就是抓住中華文化實踐之本,將知識、經驗融會貫通而“轉識成智”;三、什么是立志高?馮友蘭先生“四境界”中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學修上,需要有“天地境界”高追求;四、什么是妙悟美?柏拉圖、莊子所說的“大美”是一種超越形式美、倫理美、知識美以后獲得的一種徹悟人生的妙悟美。 他還就辦好中華文化大學作進一步總結:一、入門正。知行合一,知是基礎,行是上達;二、立志高。人天合一,人是基礎,天是上達;三、妙悟美。情性合一,情是基礎,性是上達。我們要把“修養”的目標定在“下學上達”上,上達就是達“道”的境界。在回答中華文化對平常人的指導意義時,劉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們大家有悟天地之道大視野的話,就能積極向上,坦然面對人生,這種樂觀精神就能始終激勵我們前行。

            接著,中華文化大學堂舉行第四批新學員入學儀式,30多位新學員的代表首先向參會人員鞠躬致禮,并齊誦中華文化大學堂之宗旨。中國科大人文學院潘正祥書記、劉仲林教授、張俊生教授以及嘉賓等分別為新學員們頒發了學員證書,并合影留念。第四批100名新學員中,有中國科大師生和合肥各界人士,也有千里之外的黑龍江、天津、遵義等地通過網絡平臺學習的學員。他們當中有學者、教師,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中華文化愛好者。

            隨后,多位師生代表分別進行了熱情洋溢發言。座落于合肥北郊的秋浦書院的王守一老師熱情介紹了該書院近年來在開展講學、讀書活動等方面的情況和取得的成績;已是古稀之年的中國科大孟廣耀教授精神飽滿地作了中華文化與發展新能源之道的精彩發言;江蘇鹽城方強戒毒所的徐兆陽警官就近年來如何用傳統文化改造吸毒人員(文化戒毒)作了經驗介紹;天力媽媽吳紅雅是中國婦女協會天力基金愛心公益事業的創始人,她通過裸捐等措施,在全國建立了10個幫扶基地,主要是對留守兒童、單親媽媽進行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幫扶,兩年來,僅她家鄉的池州幫扶基地就已讓1000多人次受益;來自東北學員團隊的莊曉芳等四學友,以及中華文化大學胡金富、胡寶婭等學員也就感悟踐行中華文化進行了發自肺腑的發言。

            最后,中國科大人文學院潘正祥書記對如何辦好大學堂進行了發言:一是大學堂有入口,也要有出口,要讓那些合格的學員能積極走出去弘揚中華文化;二是大學堂將繼續堅持大眾性、開放性、公益性等辦學宗旨,奉獻社會。對于外地愛好者,要以網絡學習為主,通過網絡視頻和在線課堂學習;三是中華文化大學堂讓大家受益良多,希望大家以后還要多些批評、少些表揚,以實際行動支持辦好中國文化大學堂。

            (人文學院)


            韩国黄色片